豆瓣9.3分,终于等到这本书,讲清了这段历史真相
分类: 最新资讯
编辑 : 大宝123
发布 : 05-11
阅读 :100
最近,有一本冷门小众历史书“异军突起”,上市不到三个月就多次加印,豆瓣更是以9.8开分。不过对于这本书的爆火,业内人士倒毫不意外,因为作者苗润博老师早就声名在外,他是辽金史大家刘浦江先生“临终托孤”的得意弟子,目前为北大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苗润博与刘浦江老师唯一的合影作为一位“85后”青年教师,他迄今为止共出版过三本著作,豆瓣评分均在9.0分以上!而这本最新力作,就是北大社新近出版的《重构契丹早期史》。“重构”正是此书的着力之处,也意味着它的与众不同,即使你对辽金史并不“感冒”,也会叹服于它如同破案一般的精彩论述,刷新你对历史的底层认知。苗润博老师指出,在寻常人眼中,历史是写好了的,要被记住、被接受的,但在他看来,任何历史叙述都是待检验的,好的历史学家更像是一名侦探,从“犯罪现场”尽可能还原真相。引起学界广泛反响发掘罕为人知的历史情境和真相回到这本书,它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它的方法,一方面是“透书见人”,看见史料背后的叙述主体:谁写的?谁负责?谁的逻辑?另一方面,是透过“文本缝隙”,看见其中的破绽和漏洞。这就是史源学视野下的文本批判。苗润博在课堂上而辽金史最特别的地方,正在于它有一套六七百年庚续不断的文献谱系,这为文本批判提供了史料基础。北魏著《国史》、北齐修《魏史》,唐初《隋书》、开元《国史》、五代《实录》、两《唐书》、两《五代史》、宋朝《国史》,都设有《契丹传》。根据史料,今人所见契丹早期史实为三重滤镜下的图景:中原史籍立足华夏本位而塑造的他者形象,契丹王朝出于权力意志的自我建构,后世史官将前两者拼合、掺以己见而形成的线性追溯。三者层累交叠,最终折射出的光影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反映着过往的真实?比如,元修的《辽史》中关于契丹的论述,经苗润博老师考证,大多文字为元朝史官新作,其勾勒出的契丹发展脉络,几乎每一条都经不起推敲。《辽史本纪》,存八卷,元代脱脱等撰,清代希福等译,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为了尽力还原尘封已久的历史图景,这本书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重新检讨中原文献系统被视为常识的历史叙述,揭示、澄清其中隐含的建构和误解,以此作为进一步讨论的基础。二是彻底清理元修《辽史》所述契丹早期史脉络,对相关史料“做减法”,将原本的线性叙述拆解、分离成源出不同文献系统的历史记载,剔除金、元两代史官根据中原文献及自身理解所新增的内容。三是将《辽史》中经过删汰筛选后的辽朝史料单独列出,与出土的辽代汉文、契丹文石刻及五代、宋文献中辗转保留的辽人叙述相互质证发明,尽可能地还原契丹王期的早期史记忆。作为书中的案例之一,可以帮我们窥见其中的洞见。《魏书·契丹传》将登国三年对库莫奚的胜利,说成是对契丹的威服,实际上契丹在此役之后方才独立发展。而群类化的叙述方式,将本与此战无涉的契丹牵扯进来,是为了和契丹后来的率先归附、示范诸义夷找到渊源,形成一个完整的叙述链条。帝(拓跋珪)曰:“……今中州大乱,吾先平之,然后张其威怀,则无所不服矣。”(《魏书·库莫奚传》)而且,库莫奚战争并不在北魏的整体战略布局内,这是一次临时性的掠夺战争,此后北魏专心经略大漠南北、河套地区,继而挺进中原,无暇顾及东北。又如,《隋书》在列传归类上将契丹由东夷改入北狄,经考证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根据政治需要和现实利益加以调适、变更的结果。辽代胡瓌描绘的契丹人《出猎图》苗润博老师提醒我们,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被正史构建的逻辑与制造的知识所牵引,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行,最终成为这种历史叙述传统和知识谱系的继承者。在差异与矛盾之中,这本书志在明确契丹早期史的特点、成因与衍变,揭示出其背后的历史真相。为了能做到这些,苗润博经过了长久的努力。从“进京踢馆”到“临终托孤”这本书是经历重重考验和重压的成果苗润博出生于河北省张北县,地处农牧交错带的坝上草原,是辽金捺钵重地,也是元朝中都的所在。不同文化长时间的碰撞与交融构成了家乡历史的基调。“为何会有胡汉之别?”“不同的人群彼此如何看待对方?”这类问题也成为他最初对宋辽金元史产生兴趣的起点。中学时代的苗润博学习成绩优异,却也不蹈故常。历史课上斩钉截铁的结论让苗润博感到困惑,“自古以来”“只有……才能……”的叙述常给他带来一些思考,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引导他考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大学期间,苗润博并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他更多时间泡在图书馆中,独自探索广泛的历史与人文知识。这种独立的学习方式让他在学术上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在大一的一个历史课上,苗润博遇到了王晓欣老师,一位研究元史和北方民族史的学者,王老师的严谨态度深深影响了他。进入大三时,苗润博有幸旁听了北京大学刘浦江教授的课程,这次机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在课后的提问中,指出刘老师《松漠之间》中用过的一则史料存在问题,展示了自己的学术潜力,引起了刘教授的注意。后来,苗润博顺利保研,成为刘教授门下弟子。苗润博在刘浦江老师最后一次“《辽史》读书课”上不幸的是,苗润博刚上博一时,刘浦江先生不幸罹患重疾而辞世。在病榻前与同事们道别时,刘老师最郑重的一个嘱托,就是“我有一个学生日后必定超过我,一定要把他留住。”2018年2月下旬,距离博士论文匿名评审仅剩两个月,苗润博统计了电脑中成型的文稿仅有五万字,按常理只能申请延期,但他硬生生在送审前又赶出了二十万字,顺利毕业并获评当年的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苗润博在博士论文答辩后的留影这本书正是以博士论文为基础,此后离析为十五篇文章,再经过整合、删润,形成现在的模样,在这里你可以看见历史学超越地域、超越古今的恒久价值。苗润博:“历史学之所以能够持续创新,关键就在于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性重构。”关于契丹史、辽史你了解多少苗润博老师的观点给你带来什么启发欢迎在留言区畅所欲言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这本高分好书重构契丹早期史苗润博 著不容错过的史学界“黑马”之作-End-观点资料参考:《重构契丹早期史》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反思人类的思维局限推展人类思考的边界